2009年2月1日

活字印刷術


我們都知道雕版印刷出現時間早於活字印刷術
早多久並無定論,大致上有東漢靈帝(太扯)、北齊和隋代三種
根據昌彼得先生的說法,最有可能的還是在隋末唐初。
這裡先不討論雕版印刷的起源問題,暫且按下不提。



我們在國小學到的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改善了雕版印刷的種種缺失,
例如雕錯一字全版重來、體積太大之類
然後我們就以為活字印刷術很威
連故宮博物院也在倡導這個觀念,
只因為畢昇比古騰堡早了四百多年。
我們還會根據技術進步的觀念推衍,
認為畢昇之後的印刷術都以活字印刷術為主
雕版印刷則是逐漸走向衰頹,最後漸趨消亡。


活字印刷術在歐洲古騰堡之後成為西方印刷的主流
原因在於拼音文字所使用的符號數量極少(相對於中文)
因此印刷一部書僅需要很少的字塊就可以完成
但是中文字數量之多,常用者達三四千字
異體字、古字、亂七八糟的怪字「罄竹難書」
雖說使用活字排版可以隨時雕刻新字
但泥範銅鑄這類不好雕刻的字模在使用上不合成本
另外,即使加上王禎發明的造活字印書法,
也很難應付這樣龐大的字數


雕版印刷則沒有活字印刷的這些致命缺點
雕版印刷再成書之前,花費的人力物力之龐大非活字印刷可比
但也因為印刷之後不需拆板,
使用的也多是棗梨木,印版留存長久
所印數量和時間也非活字可以相比
同時明代時期,精美的插圖成為印本的主要賣點
這並不是活字印刷可以輕易完成的事情


所以在中國印刷史上,
遲至清末西方印刷術傳入以前,
雕版印刷一直都是主流,專印經史子集
活字印刷反而成為小眾
多用在時效性不長的書籍,例如公文、邸報或應考用的參考書 ( ̄__ ̄;)
但也因為活字印刷的數量少,
現今留存的數量比雕版少上很多很多






Ps.
以後如果上課教到畢昇這一段
我真的很想告訴學生們事實,
雖然無助於考試也沒有必要,
毫無疑問這樣已經是違反了「教育」的理念
但若你是老師,你真的會教他們這些嗎?
真的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