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0日

天津京劇院經典名劇大匯演《秦香蓮》


每學期,陳芳老師必要求修曲選的學生們去看一場傳統戲曲,我便選了今年四月二十八日的《秦香蓮》;外行人看熱鬧,想瞧瞧傳統青衣戲是怎麼回事。

第一次看現場京劇,滿喜歡的。動作之細膩溫婉較崑曲略為粗糙,劇情數百年如一轍,人物缺乏心理層面盎的描寫,地點在國家戲劇院,感覺上二樓座位局促了些。當時看完現場演出,方曉得武俠小說裡內功與千里傳音是有可能的(笑),有機會便應多看傳統戲曲(現代舞的表演象徵符號太多,雖驚豔於其優美,卻總覺得比四書更令人費解)。

可惜回到經濟層面問題,900元票價於我而言實在太貴(尤其那時意外的買進了一台中古IBM ThinkPad R40筆記型電腦,阮囊羞澀),將來應該會多看台灣本地的劇團,若國光劇團或台灣豫劇團等,一來票價實惠的多,二來算是支持台灣製造精品,至於唱座念打之作工等等,我想較之對岸,應該也是不差的。











舞台與道具設計
本劇《秦香蓮》在舞台布景上應合了京劇上傳統的虛擬化特色,偌大的舞台上通常只有一桌兩椅,藉由演員程式化動作與行進配置,營造出劇情需要的空間感。在砌末(道具)的使用上,本劇多使用桌椅、車旗,因為劇情因素鮮少使用馬鞭。人物出上場時的自報家門和場上的道具多少有關係,最先上場的旅店掌櫃張三陽朗唱幾句定場詩之後,便坐在椅上自報家門代表待客的優閒心情,隨後起身下場把空件讓給秦香蓮母子;陳世美在書齋初上場時,因方才門官與秦香蓮對答已讓觀眾清楚陳世美的身世背景,陳世美持卷站立於桌椅前免於自報家門,便和在書房中悠哉閒晃、等待隔幾日喜宴的歡喜心情相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本劇《秦香蓮》使用了四次包袱道具,其間代表秦香蓮的行囊、金銀、印信使用布囊顏色不盡相同,分別使用淺綠、絳紅與黃巾包裹,但是陳世美、韓琪和包拯給秦香蓮的兩份金銀,包裹顏色大小並不相同,陳世美家僕使用綠絲巾裹百兩紋銀,韓琪用絳紅棉布紋銀十兩,包拯用黃絲巾包三百兩(其他版本有十兩,今從此劇),這裡光是看裹布,可以看出三人身家和情意的厚度。令我好奇的是,劇中秦香蓮接過韓琪遺命金十兩之後,置於懷中露出好大一角,在青衣對比下更顯得奪眼,不曉得《鍘美案》演出以來,有沒有金銀落出懷中過,若真有,演員又是如何臨機應變的?




人物個性與表現
本次演出秦香蓮角色的有兩位演員,王艷與李經文,角色切換時間以出陳世美駙馬府為界,前者著喪衣,後者著青衣。可能是因為李經文資歷較深(這裡可以直接聯想為功力較深),負責的戲份較多,表現「苦啊──」青衣旦角的演唱功力份量較重的關係。這次參觀演出有帶望遠鏡去,然而細觀演員藏於油彩之下的面部表情,卻可以發現他們的表情是無喜又無怒的,一派平和卻又冷靜的神情;加上從台詞與聲情表現的細微處觀察,不能見到劇中人物當下的情緒氣氛,只能從當時的劇情前後文與舞台架構,來推測當時的人物心情,因此演出呈現陳世美的拋妻棄子或秦香蓮的絕對苦情或包拯的清心明鑑,也都只會是單獨一種人格特質代表性形象的呈現,陳世美就只是個「陳世美」的形象,秦香蓮的淒苦遭遇也就單純只是個遭遇,顯現不出人物性格特徵的深度底蘊。




劇情鋪陳與台詞
我將本劇六場分為前後兩段,前半主要鋪陳陳世美的冷血倨傲,以及鋪陳秦香蓮苦情青衣,主角是宰相王延齡與秦香蓮,主要配角為陳世美與其家將韓琪;以秦香蓮持血刀向包拯訴冤為界,後半場以包拯和秦香蓮為主角,演出市井小民在清官幫助下,與權貴鬥爭的故事。後半場上場的皇姑與國太演出的節奏太過緊蹙,只有營造出兩人任性自恃、頤氣指使的印象,人物形象比整劇開場的旅店掌櫃張三陽更為淺薄。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秦香蓮》不僅是劇種之間的差異,即使是同為京劇演出版本的劇情都略有不同。相對於京劇舞台版本的《秦香蓮》,1993年華視演出的電視劇《包青天‧鍘美案》則添入了秦香蓮母子在韓琪自殺後被發配邊疆的橋段,並在途中如《水滸傳》林沖在野豬林般的險遭衙役屠戮,營造秦香蓮苦上加苦的悲憐形象;在部分的演出版本中,會因為劇情長度需要,而把秦香蓮和《琵琶記》(趙貞女)中的趙五娘結合起來,本次的演出則減少了秦香蓮在荊州新婚與奉養公婆的部分,直接陳述秦香蓮攜二幼子進京尋夫的劇情。

另外在陳世美壽宴的部分,增添了宰相王延齡在駙馬府西廂找來秦香蓮作歌女唱苦情民謠、戲弄揶揄陳世美然後試圖撮合使之破鏡重圓的橋段,不同的版本對王延齡勸和的部分是相同的,但是本次演出是王延齡拜訪陳世美,而非其他演出版本是陳世美拜王延齡壽宴;這呼應了門官質詢以「近日府上有喜事」、「駙馬老爺今年貴庚」私密事確認秦香蓮身份的合理性,同時另也以陳世美乍見王延齡來訪喜出望外又誠惶誠恐的樣貌作為轉圜,為長輩拜晚輩壽的倫理破格緩頰,在此于劇情的環轉上處理的相當合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