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日

經驗論與理性論的知識論

壹 前言

西洋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針對中世紀時期揉合自然主義與純粹信仰的神學而發,首先發難的是三世紀初期的兩個哲學派系:屬於歐洲大陸的人文與理性主義,和屬於英倫三島(現今還有美加地區)的經驗主義。而在於兩種思想脈絡發展到極致之後,理性主義的結果是從懷疑到獨斷,而經驗主義的結果則是由獨斷主義逐漸走上懷疑;我們可以發現經驗主義引導出了十九世紀的實證主義,乃至於後來的極端唯物主義,而理性主義則多多少少引導了唯心論;這種現象本來就指出系統的哲學有其演變的一貫性,也是哲學思想發展上,一種必然的情形。

近代哲學的起源,固然有理性主義相對於中世紀而提出懷疑作為方法;可是在另一方面,近代思想的一大特徵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就是人類對於感官世界的興趣,人類對於掌握世界財富的一種信心──人要征服世界,當然首先得認識世界,而在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中,對於自身的「認知」與「知識」產生懷疑,便生出對這兩者的討論,生出了心理學中的認知心理學和哲學領域中的「知識論」。


貳 經驗論

經驗主義所重視的,不是理性的直觀,也不是清晰明瞭的概念,而特別注重我們的感官訊息,因此經驗主義最主要的信念是知識的被動性與受動性,不像理性主義所強調的理知值觀,注重於知識的主動性。經驗主義這種強調知識的被動性的方式,以研究法的角度而言,是比較能夠應和「因-果」之間的關係,然而,這種理論確有其本身的缺陷存在,面對外來訊息的統整與探求並無法解釋(或提出讓人信服的學說),而且先驗於外在世界的存有,這恐怕是某些哲學家無法接受的。

一 純粹經驗

藉由外五官接觸外物所孕育的感官知覺,是純粹經驗論者構築知試論的唯一依據,而且認為知識的構築不能超出產生的印象,但是在這樣的思想方法裡面,根本就不會存在有客觀的真理,一切都是主觀的,而且都是游離的印象。

這些印象來自於直接的感官,人類卻可能被這些印象給愚弄,例如魔術或錯覺。柏拉圖提醒我們,光是感官經驗不足以構成知識的全部,經驗是個別、具體而變易的,知識卻是普遍、抽象而恆常的;沒有實體的支試論作為基礎,第一個結論就是對傳統型上學的懷疑──無法從現象找到本體,因而懷疑實體的存在,沒有東西存在,最後自然會變成虛無主義,此下還討論[存在/存有],無庸置疑的是最後會演變為自我矛盾的荒謬。

二 理性經驗

藉由知識的起源、知識的過程與觀念分類的探討,洛克以為利用這種經驗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可靠的知識;雖然洛克肯定知識要來自經驗,而且是感官經驗,可是從感官經驗得到知識以後,感官作用就失去了效用,人類就可以不在利用感官作用,僅僅憑藉著心靈的記憶和心靈的反省能力,創造合理的[知識/解釋]。

但因為洛克使用分析的方式,將主體分為心靈與感官兩部分(換句話說,即理性思考與感官經驗兩部分),而人所得到的知識上的最後結論是由於主體物性的的貳物性和感官的接觸所產生,主體的實體(心靈)與物體的實體,甚至與物體的的第一物性在根本上並沒有聯繫,因此相對於理性論或純粹經驗,理性經驗這樣會陷入另一種矛盾的情結:我們從來不能確定感官知識在論證過程之間、論證過程之後是否有相關,最後終將虛無。

三 小結

經驗主義一開始就[假設/肯定]了我們的感官有認是外在世界的能力(他當然也預設了外在世界需得確實存在),同時也呈現在我們心靈裡面成為概念,然後人類的心靈可以將這些概念加工成為知識。

但在康德的先驗分析論(Transzendentale Analytik)中,認為經驗主義無法得知時空形式,因而最多不過掌握了「現象」而已,直指休姆以為感官經驗為知識的唯一來源,同時也相信唯名論的學說,不加以處理,只是處理訊號的機器。

參 理性論

柏拉圖或笛卡兒的想法中──最遠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伊利亞學派──都在注重思想的法則,然後希望從思想的法則過度到存在的法則中;希望把存在變成思想,而思想能掌握住存在。理性主義認為人不但具有天生以來就有認識能力,而且有認識的內容,認識的內容是清晰明瞭的觀念,由其是所有的數理形式,那是不證自明的。

一 純粹理性

萊布尼茲認為,我們在知試論上追求永恆的真理,而真理必須有基礎,因為我們如果要獲得永恆的真理的話,必須依靠清晰明瞭的觀念,而清晰明瞭的觀念必須依靠清晰明瞭的理知才能獲得,如此在理知最後推論邏輯的中,理性本身已經將自我完足,已經不能再被任何形式觀念給推翻。但是在萊布尼茲思想的法則中,我們可以看出萊布尼茲想要的使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架構,而「存在」在這思想架構中的定位,則必須由感官感知外在世界的存在。

笛卡兒一開始使用「懷疑」的方法,得到知識最為純粹的存在,然而毫無疑問的,純粹而極端的理性主義會引導出心物二元的狀況,讓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間,割裂下一道不能踰越的鴻溝,使得在理性思考發想底下的世界在一種被懷疑的態度的被成立。

笛卡兒把「清晰明瞭的觀念」當成一種最初的方法:「悟性的直觀」(Intuitus animi),認為所有的知識都得以使用這種觀念去衡量,也就是我們不需要利用經驗,而是我們天生所擁有的邏輯法則去判斷什麼東西是合理的──這樣就完全的規避掉我們接受到「道聽塗說」或是因錯覺而產生的知識,直接吸收到最純粹、最不能被懷疑的知識。

這種清晰明瞭的觀念,認為我們所得到的知識,都還得加以「懷疑」或「存而不論」──以「理知」為中心,把人與神都侷限在理知之中,但是這樣使用純粹理性作為存在論證的最後結果,必然會使所有外在世界的客體都具有延展性,而且是無限延伸的延展性。完全使用理性作為確認存在的依據,那麼思想的存在與肉體的存再成為兩種毫不相容的東西;並且,從「思維」跳回外在物質時,變成無法證明外在世界的存在,只能針對思維上的合理進行確認,卻無法體認宇宙整體,我們所感官到的世界的真實性與具體性無法被解釋,也就變成笛卡兒所謂的「惡魔」(Sprintus maligus),試圖將我們的外五感給合理化,卻又陷入了神學論者但信勿問的無窮迴圈。

二 經驗理性

在理性論的基本觀念中,知識體系的建構不能超出於理性之外,在世間萬物一切不證自明的數理法則就是最好的證明。其分支經驗理性則在這裡不同於理性論的一般說法,認為經驗與理性共存或先後產生,同時兼具感官經驗的感知與清晰明瞭的理知。

在經驗論和理性論二者中屬於較為折衷的說法,但我們卻不能確定,經驗理性論者的經驗或理性二者,到底孰先孰後:先有經驗再用理性處理知識,則超出了理性論的範圍,形成自我矛盾;先有理性再有經驗,經驗的意義則形同虛設。

三 小結

理性經驗要如何解人類在社會學上「社會化」的問題?又要如何駁斥心理學上所主張的「經驗→理解→判斷→抉擇→思考」認知過程運作的說法?沒有這些教育與學習的過程,那麼清晰明瞭的知識也僅存在於外在世界之中,人類無法藉由感知發現這些知識的存在。

理性主義從笛卡兒開始,就應用了「懷疑」的方法,可是這「懷疑」只是一種方法,並非目的。正因為「懷疑」只是一種方法,所以從「懷疑」出發,終然走向肯定而獨斷的境界──理性主義的發展到後來成為一種獨斷的形式,理性主義者本身能夠以自身意識斷定什麼什麼存在,什麼又不存在。如此一來,理性主義獨斷式的判斷會造成一種無限延伸的可能:專憑一己之私就決定了所有物質世界所顯現出所有表像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

哲學思考的本體在於人類本身,在哲學探討的方法確定之前,必須先檢視人類的理知能力,同時也必須問及人類對理知的認識能力。人類的思考是有其侷限性的,況且人類又要如何[自許/自大]為世界的主體?海德格在《給人道主義的一封信》中強烈批評笛卡兒的觀點。他認為在笛卡爾之後以人類為中心的狀況更為加深,他認為在笛卡兒之後,人類已經不再把自己稱作是人,改稱為「主體」,而對於主體的關係(對世界的關係)則改稱為客體,世界和人類兩者如是形成了相互對立的關係。


肆 結論

理性主義所提出的哲學對象,當然在起初的時候根本與經驗主義相同,目的是要找出什麼是真正存在的(實體之爭),後來發展為反觀自照人類所擁有知識體系和思考方法的來源。在這樣的實體之爭上頭,理性主義當然佔了很主要的位置,經驗主義自然也分擔了很大的責任;我們藉由理性主義去反思人類的知識來源,反省人們知識運轉的過程,也藉由經驗主義反省外在客體如何以五感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腦海理,最後成為內心的概念。

我在這裡偏向支持洛克理性經驗的說法,但並非完全支持,某些部分偏向海德格更多一些。我認為感官所經驗到的觀念,是人類唯一獲得知識的途徑,並藉由理性的推測,統整所感官到的現象來逐步構成知識的認知系統。

在洛克的看法中,他將主體分成心靈與感官兩部分,我們能夠感知到的部分僅僅第二物性的部分,但我認為物質世界對於人類的而言,純然只是一種現象的表現,並無所謂精神實體的存在問題。在這裡握贊同海德格的看法:海德格在追問真理的本質時,發現了另一個要思索的標的──本質的真理,也就是說,探索真理的本質的問題,應該要回溯到本質的真理,應該要回到關於存有的思考。

但是,僅藉由感官所認知會被虛像或幻象所欺騙(利如動畫、魔術表演進行的視覺欺騙),所以在統合所感知到的現象經驗上必須藉由反省來過濾、剔除經驗之間的關係──即洛克所謂「論證的知識」,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觀念聯合起來或拆散,這部分則必須使用到理性論證來將所感知到的觀念整理、歸納或演繹。

另一方面,雖然目前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反對社會化與教育對理性論證思考過程的決定性影響,但是在非價值觀判斷的部分,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在開始發展智能的幼兒階段便藉由與外界的互動經驗具體觀念(例如東西丟出去會掉地上、撞到頭會痛),這些知識的累積與理性主義所主張的先天具備相反,人類並不具有先驗的理性思考能力,只是將所觀察到的現象在制約、類化與區別上作一個統整才會讓理性運作。

因此我認為,人類在觀察與思考的過程中,以經驗為主,理性為輔,建築起人類的知識體系;也以經驗為材料,理性為工具,修飾構築成為一個具有推理性質的知識體系。



Ps.
最近把大學時期的一些作業、報告和各式各樣的作品拿出來翻閱,到了這個年歲,隔沒幾年,連自己都不太清楚當時在寫些什麼鬼玩意兒。想到花了那麼多時間搞這些自以為好像很厲害的東西,如今也唯徒呼負負而已了。

Ps.
另外,近日因為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的關係,(被迫)強讀教育科目,其中一科令我非常頭痛,教育哲學。例如說這個吧,「英美教育哲學的趨勢_源流架構圖」

掃描自陳嘉陽《教育概論》上冊
怎麼想都想不透吶。
總而言之,可能是因為我程度不好,所以搞不懂書裡面講的東西和我以前學的怎麼「好像不一樣」,多努力,多努力。

沒有留言: